在大峽谷的手做南瓜饅頭、南瓜小餐包

你們是不是在想,怎麼會是在「大峽谷」,並且又是一個手做饅頭和麵包?人在大峽谷,並且手做饅頭和麵包嗎?是的。







 2021年的暑假第一個行程。有著探險家精神的先生和我決定租RV 跨州到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與東岸的家人聚首。這是我們第一次的RV 經驗。Overpack is better than not enough. 抱著這種精神,除了露營用的鍋碗瓢盆以外,我們把預先為這個旅程購置的小烤箱,家裡的刨米機, 電子鍋, 電鍋, 食物稱重機, 都帶上了。我們當然也帶了食物、新鮮蔬菜水果等,包括出門前家裡尚未使用的南瓜我也帶上了。


前往大峽谷前,有幾個晚上我們住在沙漠約書亞樹公園,那天RV 的冷氣壞掉,所幸約書亞公園的營地有空的小木屋,我們便住進去了。外面是華式108度的熱沙漠,小木屋裡因為有冷氣很是舒服、涼快。那天小孩也趁著這個舒適做了一個提拉米蘇蛋糕,準備帶到大峽谷去跟堂兄妹慶祝生日。我則是蒸了南瓜。在家裡出發前我曾想過一些早餐的點子,我想到一種只需要每半個小時樓揉一次麵糰的麵包、或者是饅頭都還蠻方便做的。前者只需要把麵團豁在一起每半小時揉一次,再發酵就可以烤。饅頭的話只要把麵團前一晚先做好發酵一夜,隔天就可以蒸了。便把全麥麵粉、中筋麵粉、高筋麵粉、酵母等都帶著。在約書亞公園的最後一夜,把南瓜和麵粉用手揉成麵糰,裝在塑膠袋裡放入冰箱發酵。



計劃可以因為環境以及狀況隨時改變。只要想到達的目的是一樣的便可行。隔天造成起床,梳洗、打包所有的行李到R V上面,也差不多是應該出發的時間了,沒有時間在搞這些麵包饅頭。預計開一整天的車,改變計劃先把麵團帶到大峽谷再說。


到了大峽谷當天的晚餐除了林林總總的食物加起來變成一個buffet, 我決定用麵糰做成南瓜小餐包跟親戚配著晚餐一起吃。一抵達營地,我就先把麵團分成小麵糰,放到烤箱,和電鍋進行發酵。小烤箱位置有限,索性另一半的麵糰直接用電鍋發酵和蒸煮。結果是令我非常的滿意。西方人小姑的先生喜歡用小烤箱烤的小餐包,喜歡它的外脆內軟的口感。我們配著從家裡帶過去的農家人手做的草莓果醬,熱呼呼的滿足的大口咬著饅頭,  伴著黃昏的橙色光線及家人見面的快樂。其餘的人兩種都喜歡,我個人是喜歡蒸的版本。也就是我們台灣的饅頭。我和家人常常吃, 所以多餘的便打包給親戚讓他們當點心或者早餐。對了,他們也是住在RV, 就在我們旁邊。那天晚上,我們與多年沒見的小姑一家在大峽谷的夜空下相見歡。


到了大峽谷,沒有預期的六月夏夜晚上是超級冷。我睡在R V裡的床,是靠著邊邊並且有個窗戶,半夜我起來好多次,有一次我決定加了上衣、套頭毛衣、跟第二條睡褲終於有一點暖和起來、伴著微微的晨光慢慢睡著了。


平常我最常使用的是,除了白麵粉以外的各種麥粉、雜糧粉等。行程出發前,家中有的是一小包全麥粉,以及蠻多的白高筋麵粉。以出來玩的機會,享受一下白麵包,所以便決定直接全部用白高筋麵粉來做麵團。很常的我,就是隨性的使用身邊有的材料,有什麼材料就用什麼。只要是新鮮的。如果不是寫食譜書的話,我通常就是用目測法。特別是有些食物常常做,或者是知道有一種口感是自己和家人喜歡的,便會朝著那樣子的一個質感、方向、濃稠度去做。相信很多有經驗的朋友知道我的意思。在這裡想要特別分享這樣子的概念。因為只要掌握這個原則,你便可以創造出很多帶有自己特別創意的餐點。甚至突破這個概念,進而創造一個更令自己驚喜的餐點。南瓜饅頭麵糰給我的印象是質地軟綿,有一點黏溼的。個人喜歡表面看起來光滑亮亮的饅頭。我的經驗是饅頭去蒸之前,上面塗水。在大峽谷的時候沒有帶刷子,所以我裝一碗水把發酵好的麵團直接放進碗裡沾水以後再放到電鍋裡。拿麵團的時候小心,手要輕,不想把麵團壓扁。 烘烤經驗那天給我的靈感是320度去烤小餐包。


大峽谷的南瓜饅頭/南瓜小餐包 約八人份

蒸好的中小型南瓜泥(去籽、皮)250-300克

高筋麵粉600克

酵母10克

鹽 0.5克

農家葡萄乾 1 杯

隔夜發酵

蒸前 發酵30分鐘 大同電鍋蒸35到45分鐘

烤箱 

發酵25到40分鐘

華氏320度20-25分鐘左右


後記:

南瓜麵糰在冰箱裡發酵的那一夜,話說在小木屋夜裡我起來上洗手間的時候看到冰箱是開著的。整個就像有外星人嚐到人類的家裡在冰箱找東西吃的畫面。睡眼惺忪我走過去看,笑出來⋯南瓜麵糰膨脹到把冰箱擠開了。這是第一次體驗到的狀況,真有趣。平常在家裡我都是放在不鏽鋼容器裡面,蓋起來讓它發酵。我把塑膠袋開個孔,關起冰箱,邊笑邊窩回床裡睡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楓糖漿蛋糕,百香果蛋糕

Peet's Coffee 全植物早餐三明治

如果